六尺胡同的由来

六尺胡同的由来

清朝康熙年间 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张英--安徽桐城人。一次家人修治府邸因地界不清,与方姓邻居发生争执告到官府。因双方都是高官望族,县令不敢贸然断决。

张英在京接读家信得知事情经过,便回复一首诗代替回信。这首诗内容是: “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

家人接信后,遵嘱立即让出三尺土地,以示不再相争。

方姓人家得知后,也效仿张家让出三尺土地。于是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巷道;两家人也握手言和皆大欢喜。 这就是“六尺巷道”故事的由来。

六尺胡同的由来

六尺胡同是因为其宽度只有六尺而得名。

六尺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,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。其名称来源于其宽度只有六尺(约1.8米),是北京市内较好窄的胡同之一。据传说,这条胡同较好初是为了方便皇帝出行而修建的,因为只有六尺宽,所以只能容纳一辆马车通过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条胡同成为了居民的居住地,也成为了文化名人的聚集地。在六尺胡同,曾经居住过许多文化名人,如清代文学家曹雪芹、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等。如今,六尺胡同已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。

六尺胡同的由来

传说中的“六尺胡同”较好早见于《平妖传》中,是说明末时期一位叫吕祖的人曾在那里悬壶济世,医治百姓。他常常在六尺胡同中行医,因此这条胡同就被称为“六尺胡同”。

除此之外,还有一种说法:在清朝时期,北京城壕河畔有一些矮小的草房,按照当时的规定,每户人家只能建筑六尺高的房屋,结果这些房屋形成了一条很短的胡同,即“六尺胡同”。这条胡同的名字由此而来。

不管怎样,六尺胡同作为北京老城区里一个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小巷,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站长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bkcs77.com/zhzs/1760341522121398.html